English

走向大众

1998-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江 冰 我有话说

文艺评论是否应该走向大众,答案恐怕是没有多少争议的:不仅应该,而且需要。在文艺正以极其迅捷快速消费的多种形式进入现代传媒和大众生活的今天,文艺评论不可能只是小圈子抑或书斋里的事,拒绝传媒不但迂腐而且愚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学院派学理化批评、学究式论证、逻辑性推理的蔑视与排斥,相反,尊敬之意依旧。只是,仅仅依赖这些来支持文艺评论是不够的。学理可以成为资源,但不是全部;学院派批评可以成为重要的一支,但也不是全体。我们现在似乎更需要在学院派之外,出现一批立足于传媒的文艺评论家。他们既熟悉现代传媒的运作,又有现代人文精神作为批评资源;既熟悉现代文艺的潮起潮落,又不至于陷入流行而被传媒“改写”。同时,他们应当能够左右逢源,既接通“学院派”秉承的学术传统,又能够最大程度地与大众交流。不仅在文学这种悠久传统的艺术门类,更能够在影视音像等现代的、大众的、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艺术门类中具有发言权,具有感召力,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看,除了文学评论的队伍人数较多外,影视、音像等各种艺术门类的专业评论家均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况且,在现有的许多评论家那里,如何勾通大众,如何像小说家那样寻找更多读者的问题,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他们的评论文章已经坠入“自己写、写自己、自己看”的狭小圈子,人才匮乏与影响面窄的双重局限显然制约了文艺评论生存与发展。因此,文艺评论界亟需改变观念,放下架子,走向大众,寻求对话,包括寻求与大众对话的平民化话语和平民化方式,认真地考虑文艺评论进入传媒的传播力量。评论界确实需要找到一种既保持“文化档次”,又吸引更多听众的表达方式。想当年毛泽东风尘仆仆在湘赣乡村调查,就是用形象而通俗的语言与农民对话。毛泽东的成功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此非易事,深入浅出、言近意远,实在是一种高境界。也许,只有在中国的传媒而不仅仅是文艺界涌现这样一群批评家,也许,只有文艺评论成为大众的一种阅读需求,成为大众传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文艺评论才能走向大众,真正发挥文艺评论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创作评谭》主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